網頁設計

健康資訊

定期篩檢及早治療潛在攝護腺疾病
2011

定期篩檢及早治療潛在攝護腺疾病

臺中榮總泌尿科 歐宴泉醫師

 臺灣地區男性攝護腺癌的罹患率已攀升至十大發生率的第六位,依據衛生署94年統計,臺灣的攝護腺癌患者共2300多位,平均每十萬人口中就有20人罹患,並以每五年增加一倍的高速成長當中。臺中榮民總醫院泌尿科主任歐宴泉表示,一般年齡愈大,得到攝護腺癌的機率愈高,且一般早期攝護腺癌並無明顯徵狀,建議50歲以上男性定期篩檢,以期早期發現早期治療。

 歐醫師進一步說明,攝護腺是男性才有的器官,可能發生的問題有攝護腺炎、攝護腺肥大及攝護腺癌。攝護腺癌依癌細胞擴散程度可分為四期,在第一期是沒有任何症狀的,多半是因指數過高,或攝護腺肥大進行攝護腺刮除而意外發現;第二期的攝護腺癌仍侷限於攝護腺內,但已可經由肛門指檢探測到硬塊;第三期的癌細胞已擴散到器官外,如儲精囊等;第四期則進一步轉移至周遭器官,如膀胱、大腸、淋巴腺及骨骼
 
 攝護腺癌的病人可能發生頻尿、夜尿、解尿困難等症狀,末期患者常有貧血,或因轉移至骨骼而產生腰酸背痛等,但因非特殊症狀,且症狀不明顯,故易被忽略,甚或有誤診的情況發生。和一般癌症相比,攝護腺癌的生長速度緩慢許多,但因症狀易被忽視,非泌尿科的醫師不易察覺,易延誤病情。目前攝護腺癌的檢測方式包含驗尿、詢問病史及症狀,抽血檢驗PSA(攝護腺特定抗原)、及肛門指檢,經由該四項檢驗判定罹患良性或惡性腫瘤的機會,若疑為惡性腫瘤,則應進行經直腸攝護腺超音波及切片檢驗,確認罹癌之後即須進行骨頭掃描及電腦斷層、核磁共振進行分期檢驗。

 針對攝護腺癌的治療方式,目前分為開刀、放射治療、賀爾蒙療法及化學療法。早期發現的患者多用開刀及放射線治療,賀爾蒙療法適用於第三期及第四期的病人,前述方法都無效時,才會進行化學治療。醫生會視病人意願及身體狀況選擇療法,而隨著手術技術的進步,目前開刀的風險性已大為降低,因此身體狀況較佳的病人,一般建議開刀治療,大部分病人可獲得根治,小部分病人手術後復發可進行放射線治療,若無效才考慮賀爾蒙治療,最後才考慮化學治療。

 歐美男性攝護腺癌的罹患率居發生率的第一位,但因普遍已有定期接受篩檢的習慣,80%的病人在第一期就已發現並接受治療。國內能及早在第一期發現的攝護腺癌患者僅佔30%,平均接受治療年齡也較歐美晚了近10年,顯示國人對攝護腺疾病的重視程度仍有待加強。攝護腺癌篩檢的第一步是進行抽血,指數過高才需要進行肛門指檢,診斷方式甚至不若女性進行子宮頸、乳癌篩檢繁複。歐醫師呼籲,50歲以上男性皆應定期進行篩檢,早期發現早期治療,方有機會能夠完全治癒。


轉載: 臺中榮總泌尿科 歐宴泉醫師

疑似攝護腺癌患者,請按此連結